看过《三傻(Three Idiots)》的朋友一定对片中的学校原型印度理工学院不陌生。电影中印度学生和家庭为了考上这所学院付出辛酸和努力让很多有高考生的中国家庭都感同身受。据说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刚毕业就会被硅谷科技公司抢走。
周一,有着印度理工学院工程学位的推特前首席技术官 Parag Agrawal 在前 CEO 杰克·多尔西 (Jack Dorsey) 卸任后被任命为 CEO。Agrawal 在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在硅谷站稳了脚跟。37 岁的他也是标普 500 指数公司中最年轻的 CEO。至此,推特正式加入谷歌,微软,Adobe,IBM, Palo Alto Networks等科技巨头, 成为最新一家任命印度裔 CEO 的互联网公司。

Parag Agrawal 这次被任命为 Twitter 的最高职位,扩大了移民在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与微软公司的 Satya Nadella、Adobe 公司的 Shantanu Narayen、IBM 公司的 Arvind Krishna 和 Alphabet Inc. 的 Sundar Pichai 一起成为美国公司最受瞩目的印度裔领导人。在他们之间,这群高管领导的公司总市值接近 5 兆美元。在科技之外,Indra Nooyi 领导百事可乐公司 12 年,Ajay Banga 在担任 CEO 十年后成为万事达卡公司的执行董事长。
支付公司 Stripe 的 CEO Patrick Collison 和 Elon Musk 在推特上的对话让人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媒体会将印度比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科技人才库"之一。

在美国常被拿来与印度裔群体比较的华裔企业家中,似乎创业家更多一些
华裔和印度裔几乎是分别占领了技术岗的半壁江山,硅谷华裔和印度裔的职业发展也难免常常被拉出来比较。美国的优秀华裔企业家也有不少,例如 Nvidia 的联合创始人黄仁勋(Jensen Huang),YouTube的创始人之一陈士俊(Steven Chen)Zoom的 CEO 袁征(Eric Yuan),以及 AMD 的 CEO 苏姿丰(Lisa Su)等等。
根据PNAS的一项学术研究,他们比较了美国最大的两个亚裔亚群:东亚人(例如中国人)和南亚人(例如印度人)的领导能力。在通过首席执行官文件分析、大型美国公司实地调查、学生领袖提名和选举以及实验的九项研究中,他们得出东亚人获得领导职位的可能性低于南亚人和白人,而南亚人比白人更有可能获得职位的结论。并分析出了“自信的文化差异”是导致领导力差距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这篇文章来看看:“Why East Asians but not South Asian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不过这当然只是众多复杂的因素之一,欢迎大家评论区一起讨论你的看法~
对于为什么美国科技巨头爱任命印度裔做领导层,知乎网友有许多有趣的见解。
知乎网友“程墨Morgan”:印度人不觉得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印度人不觉得把没做的事情说成已经做成是不对的;要把很多人组织起来,就要讲process,讲流程,实打实地干活适合小团队,未必适合大公司,很多人一起工作,台面上一定要讲得过去,脸面上一定要讲得过去,这些正是印度人擅长的。
知乎网友“美国往事”:在我接触的印度人来看,他们追求的不只是金钱,还有社会地位;所以公司高层,大学教授好多都是印度人;然而华人追求的就是金钱;所以尤其与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做生意。
知乎网友“赵璘” :印度作为英国长达二百多年的殖民地,英美文化和价值观在印度的影响非常深入,甚至可以说是英国人建构了现代印度这个民族。英国的影响不仅仅带给了印度人更适应西方职场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使得印度人很早就大规模的进入到西方的职场中。
知乎网友“280 东” :印度人的种姓协作精神 vs 中国人的科举竞争精神
知乎网友“江舟山” :一个印度人,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只能在美国公司里面拼命向上爬。一个中国人,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除了在外企里面拼命向上爬以外,还可以回国内创业,也可以跳槽回国内公司当高管
知乎用户 :大多数中国员工的英语水平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虽然有点欠缺但只要努力就能沟通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使用英文沟通的意愿!大家都觉得使用英文沟通的压力很大,能够避免就尽量避免。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